×
大舞台

北宋宰相寇准,澶州之战力挽狂澜,晚年结局如

寇准给两代皇帝做臣子,地位超然
北宋是一个重文轻武的国家,饱读诗书的人才数不胜数,于是宋太宗赵光义有些挑剔,殿试中,年轻人通常不予录用,认为他们还需要继续深造。但寇准在19岁的时候,就凭借自己超然的才华获得了挑剔皇帝的认可;28岁时,他在朝堂之上与宋高宗据理力争,被皇帝赞为北宋魏征;31岁时,他当朝指出副宰相的过失,更加被高宗赏识,从此开始参与国家核心事务。
寇准的才华和正直赢得太宗的信任,不久被提拔为参知政事,主管国家事务。寇准在这期间,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劝说宋太宗立太子。太宗皇位源于兄终弟及,又有“烛影斧声”的杀兄传言,因此在传位给太祖后人还是自己后人的问题上,顾虑世人看法。寇准这个时候力挺太宗亲儿子襄王赵恒为太子。后来太子权势过大,一度受到太宗怀疑,又是寇准力劝太宗宽心。
赵恒当皇帝,寇准功不可没。
澶州城墙上,力挽狂澜,拯救国家
北宋,也曾有过短暂的军事辉煌:1004年冬天,辽兵南侵,理由是石敬瑭曾经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,因此根据辽与中原王朝的协议,幽云十六州属于辽国,但后来嬴州、莫州、易州被后周世宗柴荣“夺走”。试图“光复”三州的辽兵在北宋边境遭到惨败:先是在威虏军、顺安军(军相当于州)被守将魏能、石普击溃,又在定州、天雄失利;不甘心失败的辽军进犯嬴州,被李延渥歼灭万人;穆武王高继勋又带领三万北宋骑兵追杀五万辽国骑兵,斩万人。
辽兵向北宋求和,宋真宗忘我开心之时,正欲御驾亲征夺取幽云十六州,遂果断拒绝辽国求和。辽兵孤注一掷,骑兵直奔开封,很快抵达了距离北宋都城开封二百多里地的澶州,这本是作死的举动,但刚刚还想御驾亲征的宋真宗却有些害怕了,赶紧找大臣们商量对策。
此时,宰相毕世安托病不见,另两位宰相王钦若和陈尧叟分别主张迁都金陵和成都。寇准当着两位宰相的面,直言道:
主张迁都的人,罪可以杀头。现在陛下是神明威武的皇帝,武将和文臣都很团结,如果皇帝出征,敌人自然会逃跑。敌人如果不跑,就出奇兵打乱敌人的计划,坚守阵地消磨敌人的士气,使敌人困乏疲惫。从疲劳和安逸的敌我形势来看,我们有必胜的把握。为什么要抛弃太庙太社,跑到金陵和成都?一旦人心崩溃,敌人乘势而入,皇帝更加危险!
太宗死后,宋真宗对于寇准委以重任,非常信任。而且寇准分析的也很有道理,保护真宗的开封军队都是本地人,真宗如果离开,一旦开封失守,这些军队断然难以真心继续保护他,到时候处境恐怕更加危险。100多年后,南宋创始人宋高宗赵构就因为这个问题而出现了士兵哗变,一度被逼退位。
基于上述理由,尽管不情愿,宋真宗还是决定御驾亲征。皇帝抵达澶州的时候,北宋守城军队果然士气大振。当宋真宗登上澶州城门楼时,宋军呼声一片,而辽兵见状惊恐万分。
随后几次战斗,宋朝的守军都能够取胜,威虎军军头张瑰在辽军主帅、萧太后族兄萧挞凛列阵时,将其一箭射死,辽军大乱。
如果宋军能够等待各地勤王大军集合,一举合围辽军主力,历史必然改写----如果历史到此暂停,宋真宗取得的是宋太祖都不能取得的胜利,更比他那个两次御驾亲征,一次差点被活捉,一次身受箭伤的父皇要强。
可惜历史没有如果,已经军心大乱的辽军再度求和,竟然还在要求收回被柴荣夺走的关南。
此时此刻,原本雄心壮志,1个月前还想御驾亲征夺回幽云十六州的真宗皇帝,看到了澶州城的杀戮现场,真的害怕了。居然派曹利用去和谈,并且告诉曹利用,只要不割地,可以许对方百万岁币。寇准无法阻止议和,只能偷偷的警告曹利用:如果岁币超过三十万,就杀了你。
曹利用果然用三十万换取了对方退兵,辽国圣宗以兄长称呼年长宋真宗,双方约为兄弟国家,真宗认为自己做了哥哥,占了便宜,对继任者需要喊对方叔叔则选择性忽视。
得知岁币只有三十万,真宗开心的很。后凭此功绩,跑去泰山封禅,之前封禅的帝王分别是:秦始皇、汉武帝、汉光武帝、唐高宗(汉族王朝领土开拓至历史最大)、唐玄宗。真宗后,后世帝王再无封禅者,可见大家心中对此是和感受。

上一篇:辽宋两国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——澶州之战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