澶渊之役:40万辽兵深入宋境,20万宋军却隔岸观
澶渊之役,是宋辽两国之间的最后一场大规模战役,它发生在宋景德元年九月,辽圣宗及萧太后亲率数十万大军南下,一路攻城拔寨,兵临澶州城下,宋廷震动。在宰相寇准的强烈要求下,宋真宗御驾亲征,渡过黄河,亲临澶州北城,极大鼓舞了宋军士气,迫使辽国议和。当年12月,宋辽签订《澶渊之盟》,从此,两国迎来了一百多年的和平。
在说到这场战役的时候,一直有个疑问,辽国大军孤军深入宋朝腹地,难道就不怕被宋军包饺子吗?也许有人会说,宋朝军事力量弱,面对辽国大军压境,纷纷望风而逃,才被契丹人一路打到了黄河边。
其实,真实情况并非如此。因为,当时宋朝军力并没有弱到一触即溃的地步,而且,宋军打的是防守战,依靠城池和弓弩,完全可以压制得住辽国骑兵。如咸平年间,宋辽之间爆发过4次大战,双方损失的兵力,都在10万以上。起初宋军节节败退,但随着战争的进行,士兵也得到了锻炼,后面是愈战愈勇;其中,莫州之战:宋军大破辽军,斩首2万;望都之战:主力兵团的大对决,虽然辽军胜了,但也是惨胜,其死伤竟还在宋军之上。
本来,辽军大举入侵,是为了捞一些好处,但几仗打下来,反而让宋军愈战愈勇,这让辽国开始反思。最后,辽国决定,要玩就玩一票大的,不再小打小闹,才有了后来的澶渊之役。
宋辽兵力对比
为了进攻宋朝,辽国开始做战前准备。辽国是南、北院分制,人口主要集中在南部。因此,萧太后就下令南院辖区15岁以上、50岁以下的百姓,一律到官府报道,她要发动一场宋辽战争史上最为庞大的一场战役——澶渊之役。而对于这场战役,宋辽两国都是在赌国运,双方军队都是倾巢出动。
辽国:据史书记载,由萧太后、辽圣宗亲自率领的兵力,就在30万以上,再加上负责从两翼配合的东、西路兵力,辽国出动的总兵力,起码在40万以上。由于辽军不用考虑后勤保障的问题,缺粮了就地抢夺,因此,其40万就是实打实的作战士兵。
宋朝:太宗、真宗朝,宋朝禁军数量一直维持在40万左右,咸平年间与辽作战损失了10万,又及时颁布诏令,补充兵源。当时,宋军在镇州、定州、高阳关一带部署了20多万军队,在瀛洲、大名府等重要军镇有三四万部队,再加上东路、西路负责牵制骚扰的部队,宋朝出动的总兵力,也在40万以上。不过,宋军需要后勤保障,每个士兵需要三个民夫才能完成补给,也就是说,光负责粮草转运的民夫,也达到了百万之众。
从兵力来看,宋辽两国是处于伯仲之间,但是,这场战役的结果却是:辽军长驱直入,绕开宋朝重兵把守的城池,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杀到黄河岸边,威胁着开封城。
不得不说,辽军的打法具有军事冒险主义的特点,孤军深入,而且,背后还有20多万宋军。如果后路被截断,宋军南北夹击,辽军将陷于绝境,有全军覆没的危险。
那么,辽军到底是基于何种判断,似乎一点都不担心后路被截,就敢大举深入宋境,以达到其逼近开封城的战略目的。
辽国的军事冒险
当时,面对辽国大举入侵,宋朝决策层是这么判断的:
1,已将20多万重兵部署在瀛洲、镇州、定州、高阳关一带,认为辽军害怕后路被截断,必定不敢深入。
2,宋真宗御驾亲征,在澶州驻扎,再下令镇州、定州方面出兵,会合河南军队,前后夹击。
3,如果辽军还是继续南下,其国内必定兵力空虚,宋朝就派精锐部队进攻辽国。对辽军来说,后方被攻击,前线的辽军必定不敢再南下。
4,一旦辽军撤退,宋朝就派骑兵追击黄河沿岸的辽军,必定可以大败辽军。
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考虑,胆小的宋真宗才敢前往澶州,但是,就在宋真宗准备北上的时候,突然听说辽军绕过重兵把守的定州,而是直扑兵力空虚的州县,一路攻城拔寨,打到了澶州城北,30万辽军主力逼近了开封。如果宋真宗不是被宰相寇准逼着到澶州,也许,他已经听从官员们的劝说,逃到了金陵或四川去了。
辽国军事大冒险,一路南下,完全不顾后路被截断的危险,这是为何?
其实,有时候,冒险并不一定是错的,而是基于某种判断。因为,辽国决策层都非一般人物,而是有着高超的判断力。
从当时的战局来看,辽军进军速度是很快,不到两个月,主力就突进边境数百里。但是,由于宋朝实行坚壁清野的政策,辽军此次的收获并不多。而且,在面对宋军重兵把守的城池,辽军进攻受阻,迟迟拿不下定州、瀛洲等重镇,特别是瀛洲一战,辽军战死足有3万人,负伤的更多。
上一篇:辽国主帅在澶州之战中被斩首行动干掉,宋军是
下一篇:没有了